尊重——我们终其一生的渴求!

浏览人数:567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裔传林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 尊重与被尊重是引起人际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提到: 我觉得婆婆不尊重我, 我觉得孩子不尊重我, 我觉得老公不尊重我, 我觉得同事不尊重我, 我觉得老板不尊重我 …… 因为这么多的不尊重,我们会愤怒、悲伤、难过、甚到委曲。
虚伪以待

尊重与被尊重是引起人际冲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经常会提到:

我觉得婆婆不尊重我,
我觉得孩子不尊重我,
我觉得老公不尊重我,
我觉得同事不尊重我,
我觉得老板不尊重我
……

因为这么多的不尊重,我们会愤怒、悲伤、难过、甚到委曲。然后,我们就会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你不尊重我,我就要想办法让你尊重我。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要求孩子、丈夫、同事做一些事情,甚至有时候会指责回去,但这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的恶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会很痛苦。

为什么尊重对每个人都如此重要?
从人的进化来讲,人类是一个群体,需要群体而居,相互帮助,我们在群体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得到群体的接纳,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好的活下来,所以,这个群体对我们意义重大。每个人在群体中会进化出自己的机制,评价自己在这个群体中是否被认可,这就是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产生,用来感受我在这个群体中是被接纳、认可、支持或反对等。

从东方文化方面来讲,其实我们东方文化就是礼文化,“礼”伴随我们一生。一出生就有出生礼,上学有入学礼,毕业有毕业礼,婚礼,婚礼之前还有彩礼,还有各种生辰礼……

礼貌、礼让意味着什么?尊重,你尊重我,我就觉得你有礼貌,你不尊重我就是失礼。我们中国文化磁场的内核就是群体意识,按照群体意识,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他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比如说君臣、父子,不是单独的人,单独的人没有独立的价值,君只有在臣的面前才有价值,父只有在子的面前才有价值,否则,就成了孤家寡人。所以父亲的价值会通过儿子的尊重来体现。

从个体心理角度来讲,每一个人从出生的时候,他的第一要素是什么?求生存。

学过华德福的朋友知道,人类是不足月出生的,什么叫不足月呢?人类如果足月出生,他要1年半的时间,就是18个月左右出生才是足月出生的,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10月怀胎。

小马、小狗、小猫,它生下来就知道吃奶,狮子、老虎出生后,离开妈妈也是可以生活的,但是人类不行,这是由人类的生理结构决定的,我们是站立的,如果足月出生,女性的骨盆就没办法让孩子出来。

因为我们是不足月出生的,所以第一要务就是生存问题,生存、安全对孩子非常重要,但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往往采取控制、打压、奚落,甚至嘲笑的方式,来制约孩子,这样子孩子从小就会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认为自己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别人参观、逗笑的。孩子要表现出听父母的话,有礼貌,举止要文雅,特别怕别人嘲笑。

在这个意义上说,阿德勒的书《理解人性》里面提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卑的。每个孩子出生时的自卑感、不自信感和不安全感决定了一生的生存目标。

这时,孩子会通过种种的方式来得到父母的认同和尊重,这样他就会觉得安全。但事实上正好相反,父母因为自小得不到尊重,特别渴望孩子尊重,他的尊重就是要听我的。孩子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这样,孩子的力量无法跟父母的力量去抗衡。

父母一味的要求孩子尊重我,其实他们的意思就是你要听我的。那孩子就有了很多的恐惧、担心和不安全感。每个人终其一生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为你们尊重我了,我就觉得我是有价值的,就能找到我是谁。

孩子为什么那么渴望被尊重?因为他要知道自己是谁,他是否值得被尊重,被理解,被信任,被接纳。那怎么去体现呢?就看父母是否尊重他,尊重他的行为、想法和期待。

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尊重?
在古代,一个人值得尊重看三个方面,一爵二齿三德:
一爵,有爵位的人容易被尊重;

二齿,齿就是年龄的意思,年龄大的人值得被尊重;

三德,德行高的人值得被尊重。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我觉得是有如下几个方面:
富,很多人有钱了,别人就会尊重你,比如说马云;

贵,有权,有社会地位,一个市长或省长,容易得到尊重;

老人,社会提倡尊老爱幼;

学者,一个教授或老师的学识,也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德高望重的人,品行特别高的、助人为乐,经常做慈善事业的人,会得到别人尊重;

英雄,比如奥运英雄或者救死扶伤的人也会得到尊重;

有“身份”的人,作为父母,是值得被尊重的,很多时候,人们是因为身份值得去被尊重。
尊重无非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第一,我是重要的;

第二,我是有价值的。如果伴侣、孩子自作主张,做事不和我商量,那我觉得是不尊重我,认为自己是没价值的;

第三,我是有支配权的。在原始社会的时候,获得的尊重越多,意味着支配权力就越大,我们把人为获得尊重的多少跟支配权连在一起。

现在,支配权要么在单位,要么在家里。如果我在单位不是一个领导,或者不是一个主管,那支配权可能在孩子和伴侣身上得以体现了,所以我们特别在乎孩子是不是尊重我们,听我的话就是尊重我,不听我的话就是不尊重我。我们也在意伴侣是否听我们的话,因为我们要体现自己被尊重。

一些在单位做主管的人,在家里反而很少有太多的控制,因为他的支配权在单位得到了很多的体现,他无需在家里再去支配自己的孩子,支配自己的伴侣来体现他的价值。

第四个,我是值得被爱的。在夫妻冲突当中,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他不尊重我,就是不爱我,爱我就尊重我,我们把爱和尊重连在一起的。

尊重涵盖的内容无非是我们人类的两大心理需求。一是归属和安全的需求,尊重我了我就安全了,我就有归属了。二是价值与爱的需求,你尊重我了,我觉得我就是有价值的,我就是被爱的。

如何面对别人对我们的不尊重?
首先要想一想,我们不被尊重,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

第一步,我们会看到或听到一些事件或行为。比如说婆婆打电话给我说:“唉,现在允许生二胎啦,今年一定要怀孕生个二胎!”这样一句话;或者老公没有跟你商量把家里的钱借给了他的朋友了,这样一件事情。

第二步,我对这个事件赋予的意义——他不尊重我!

第三步,我的感受就会出来了,感到愤怒、委屈。

一旦赋予不尊重以后,感受就会出来了,各种愤怒、委屈或者难过悲伤等不好的感受就会产生。

很多人不能区分,是赋予意义在前,还是感受在前。事实上是赋予意义在前,才会有不被尊重的感受,才会愤怒和委屈。

第四步,我就会应对。你不尊重我,我就指责回去。当然了也有人会讨好,打岔、抄底子也会。但是这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因为愤怒、委屈的情绪会让自己很痛苦。

我觉得愤怒了,委屈了,不被尊重了,就会指责回去,发生冲突,当然也有人会讨好。更多的时候,太太会指责,“你怎么不跟我商量就把钱借给别人了,你就是不尊重我,不尊重我,就是不爱我。”

这就是不被尊重的过程,开始有会有一个行为或者事件,是关于别人的;第三步和第四步,愤怒情绪都是关于自己的,应对时,就会关系到人际关系,让人际关系变得更糟!避免最核心的一个部分是什么呢?是赋予意义——我觉得他不尊重我了。

为什么你会对这事件赋予意义呢?

这是来自于我们的一个信念——婆婆不应该干涉我生几个孩子,我的事情应该我做主,不应该由婆婆做主,别人干涉我就是不尊重我。

老公背着我把家的钱去借给了他的朋友,有一个信念——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尊重,重要的事情应该跟我商量,否则,就是不尊重我。

所以,关于尊重的过程中,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信念。

我们不被尊重的形式有哪些?

第一,他不听我的。我们很多人觉得他不听我的就是不尊重我。不听我的包括不听我的想法,不听我的行为要求,不听从我的建议。比如孩子不听我的建议,我想今天早上他应该穿这件衣服,孩子说他非要穿那件衣服,我想他报钢琴班,他非要报书法班。他就是不听我的,这是不尊重。

第二,冒犯了我。冒犯就是别人做了一些不符合我们期待的行为,你说一些话,做一些事,让我不舒服,这是不尊重我。

同事没有经过同意就动用了我的电脑;或者我的伴侣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看了我的短信。

第三,侵犯了我。侵犯就是什么呢?你已经侵犯了我的界限,侵犯是更严重程度的不尊重。

我们从古至今为什么这么在意别人对我们尊重?因为别人的尊重可以体现我们的价值。别人尊重我们,自我价值感越高;别人不尊重我,自我价值感越低。

而事实上,每个人的价值感,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改变的。那我要做的事是什么呢?去告诉对方,你这个行为我不喜欢,我期待你怎么去做,我不能接受你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已经影响到我了,你要承担什么样的后果。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假如以满分100分来打分,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价值感会不断地成长,长到80分的水准。不会因别人说了什么话,冒犯你了,自我价值感就会降低,因为它已经到了那个水平了,但是我们会认为我的自我价值感降低了,然后我们就会难受、委屈、伤心、愤怒,其实我们自我价值感只会往上涨,不会降低,但是我们认为自我价值感受到影响了,是因为自己一直是通过外在来体现自我价值感。

更多的人,小时候是通过父母、老师来体现自我价值感,所以我们很多人成年以后,每天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的。

比方说,早上老板把我叫过去表扬一下,心情就很爽,然后到了办公室被客户大骂了一顿,说服务不好,工作有疏漏,心情就很糟糕,自我价值感就低下来。如果同时被表扬了一番,自我价值感又上来,下午又被闺蜜说了一顿,自我价值感又下来,每天心情就像过山车上上下下,这就跟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有关。

很多时候,当别人伤害到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后,就把他划分为老板不尊重我,客户不尊重我,闺蜜不尊重我,老公不尊重我。我们通过别人尊重我,让我觉得更舒服一点,自我价值感会更高一点。

事实上如果清晰地知道自我价值处于怎样的水准,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比如说,排队时有人插队,便认为他不尊重我,其实,仅仅是他的行为我不喜欢而已,跟尊重和自我价值感是没有关系的。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他插队而降低,动用我的东西,伴侣翻我的手机,这都只是我不喜欢的行为而已,并不代表他不尊重我。我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我不喜欢”。很多时候,我们对他赋予“不尊重”的意义,仅仅是因为他做了一些使我们不高兴的事情。

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很有名的典故——胯下之辱。

韩信受胯下之辱,并不是说韩信是没价值的,而是那帮街头上的混混,他们想通过羞辱韩信来体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他们自我感觉更好一点,更舒服一点。很多时候有人侵犯我们,他的本意并不是侵犯,羞辱我,而是他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舒服一点。这跟我们的价值还是没有关系,仅仅是他的问题。

如何面对你觉得别人对我们的不尊重?
第一,我看到或者听到了什么。比如说,我听到婆婆跟我说,你要生二胎;我看到我老公背着我把钱借给了别人。

第二,很重要的,跟以前不同的地方核对。我们很多时候跟别人是不核对的。

比如说,太太是全职太太,在家里不上班的,在家里带孩子,上班辛苦一天回到家,什么菜都没烧,锅还是冷的,她在里面看电视;以前回来饭都烧好了,等我回来吃。我觉得她对我一点都不尊重,就会指责、愤怒!

这个时候,重要的是核对,怎么核对呢?

问对方发生了什么。比如问太太,以前都是每天饭都烧好了,今天饭还没烧,为什么呢?

太太会告诉你,其实今天有人请我们吃饭,约好时间了,或者今天是结婚纪念日,太太想给你个惊喜,已经订好饭店了……
问对方的意思是什么?

比如有个闺蜜说,“我觉得你的纱巾不好看。”你觉得她不尊重你,那你跟她核对,“你意思是什么呢?”

也许闺蜜会跟你说,“我觉得你配黑色的不太好看,我想送你一件绿色的……”她的本意是要送你一件新的纱巾。

这事你得跟她核对——你的意思是什么?往往核对下来的,对方并没有不尊重的意思。

第三,信念,每个人心里一定要有一个信念,好的观念——别人的行为,跟我的自我价值感是没有关系的,我就是我。他的行为不会影响到我的自我价值感,我是值得的,我是重要的,我是有价值的,你的行为不会影响了我的价值、名声、地位和我的重要性。

第四,重新对别人的行为赋予意义。

第一个是关于不听我的,重新赋予意义。赋予意义里面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行为和自我价值的分开。把他人的行为和我们认为别人不尊重我们的行为,跟我的自我价值分开,分开之后,重新赋予意义。

我们很多时候就认为,你尊重我,就应该听我的;你不听我的,就是不尊重我。这个里面,我们重新进行一个赋予意义,他不听我的,仅仅是觉得我的想法和我的这些行为,是不适合的他的。

很多时候,当孩子不听我们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不尊重我,事实上我们更应该要好奇,孩子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不听我们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东西更适合他,而不是更适合我们。对于我们的伴侣也是一样的,而不是他不听我的,就是不尊重我,然后我就愤怒、生气、难过。

如果我们真的在意这段关系,我们就要问自己,“我是为他好吗?哪怕是为他好,也不一定要听我们的。我是为了我自己,还是为了他,我是为了控制他、支配他吗?那他想要的是什么?他的想法又是什么?什么东西更适合他?”这样我们就会和他达成一致,然后把我想要的跟他进行分享,而不是去命令、控制它。

有人冒犯我,没经过同意就动我们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对方,“你这样做我真的不喜欢”,也告诉自己,“他动我的手机并不意味着我不够好”,这仅仅是他想做这些行为达到他想要的效果而已。

这跟尊重不尊重没有关系,他不是因为不想尊重我而动我的手机,他的出发点仅仅是想得到一些信息而已。

很多时候,我不喜欢一些人说的话,原来也会觉得他不尊重我,让我不舒服。后来我知道,这是他的一个应对方式,跟我没关系。他还没有学会跟别人很好地说话,这是他的应对方式而已。当我对他这样的行为赋予这样的意义的时候,我突然平静了,去接纳他,我甚至对他有着许多的同情和慈悲,我就想,你看你这个人,长这么大了,还没学会如何更好地跟别人去沟通,这并不是不尊重我,这跟尊重没关系,只是他没有学会更好地表达他的想法。

当觉得别人冒犯我的时候,真的,我们要对他保持一份同情,他就是没有学会如何更好地去表达,产生一些让我们不舒服的行为,而不是为了不尊重我。

有时候,很多人通过不尊重我们,让他自己更有价值。其实我们仅仅成为他的一个工具而已,跟我们没关系。他们的想法和一些行为,使我们觉得被侵犯了。这时候我们需要严厉地说明自己的界限,“你这样做已经侵犯到我了,我不希望你这样做”,然后我可以做一个决定,如果他再这样做,我要让他承担后果。这是关于侵犯,跟我们的自我价值感没关系。

胯下之辱的韩信,他的价值并不会因为那几个小混混而降低,只是成了那帮小混混体现自我价值的工具而已。这反而体现了韩信是很有智慧的人,他并没有因别人的不尊重,而和他们打一仗。

当我们如果真的给侵犯我们的人重新赋予意义,我们的感受就会从愤怒变得平静,甚至对别人有了更多的同情和慈悲——他就是没学会怎么去表达!

我要以这句话,跟我们所有人共勉,“只有强大的自我才不会感受到别人的不尊重,要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