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逃学孩子的家里,很可能有一个喜欢纠缠的家长

浏览人数:821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唐闻佳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6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 古今中外,围绕问题少年的文艺作品很多,不论是《放牛班的春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是《大逃杀》。现实社会里,精神科医生这样告诉我: 这群少年释放自己问题的方式可以外化为对同龄人的欺凌,引发闻所未闻的校园凌辱,也可以内化为对自己的伤
虚伪以待

古今中外,围绕问题少年的文艺作品很多,不论是《放牛班的春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还是《大逃杀》。现实社会里,精神科医生这样告诉我:

这群少年释放自己问题的方式可以外化为对同龄人的欺凌,引发闻所未闻的校园凌辱,也可以内化为对自己的伤害,包括自残、网瘾———把自己封闭在网络世界里,甚至自杀。

在追踪了问题少年十多年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杜亚松教授发现,每个“跑偏”少年的背后,其实都有一个“跑偏”的家庭。比如,在那样的家庭里,爷爷成了孙子,孙子成了爷爷……一切的乱套就这样开始了。

2016年10月14日至16日,第三届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年会在上海召开,主题为“发展变化中的亚洲家庭治疗”,这是每年一次的亚洲家庭治疗顶级大会,由亚洲家庭治疗学院和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联合主办。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上海市精力清洁基地孩童青少年科主任杜亚松是这次大会的执行主席。

他们这群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家庭治疗师。

家庭中,如果孩子有问题,很可能他们仅仅是问题的表现者,或叫“替罪羊”“索引病人”,真正需要调整的是家庭关系。

零陵路上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大楼,每天迎来各地病人寻求心理援助。杜亚松清楚记得,1998年12月18日该中心运行第一天,有60个人来求助,如今,一天有1200多人次来求助。近20年时间,求助人次的增长,体现着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日益正视。而在这些人群中,不少是青少年,姑且称他们为“问题少年”。

“儿童青少年遇到的成长问题包括学业压力、交往压力,以及成长中的各种困惑,表现为焦虑障碍、抑郁、睡眠障碍、逃学、偷钱等一连串问题。”十多年的时间,杜亚松观察到,当这些孩子遇到问题时,内化可表现为网瘾、毒瘾,外化可表现为打爸妈,打同学,炮制校园欺凌事件。在他看来,这是同一种性质,“一个是给自己的伤害,一个是给别人的伤害”。

与这些孩子走得更近,杜亚松越来越感到:家庭中,如果孩子有问题,很可能仅仅是家庭问题的表现者,或叫“替罪羊”“索引病人”,真正需要调整的是家庭关系。也就是说,这些家庭出了问题。

杜亚松总结出“问题少年”普遍来自3类家庭:

第一类家庭中,孩子与妈妈过分亲近,俗称“妈宝”,由母亲包办一切。

这类家庭,爸爸被丢掉了,只能“跑别人家去”。扭曲的家庭关系下,孩子长成“问题少年”,出现各类问题。

解决药方:解除妈妈与孩子的“同盟关系”,让夫妻归位,让孩子长大。

第二类家庭中,爷爷奶奶来了,祖辈的介入让爸妈的功能丢了。

这代老人当年普遍为双职工,顾不上“80后”的子女,如今就把双倍的爱投到第三代身上,绝对溺爱,结果“孙子变成了家庭里的爷爷,爷爷变成了孙子”。

与此同时,爷爷奶奶开始唠叨,指责父母的不是,后者也会有不满。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成了“一锅粥”,精神科医生形象地说,很多问题少年的家庭就是“天天在煮粥”,一团乱。

上世纪90年代一首红遍中国的电视剧主题曲唱到:爹是爹,娘是娘,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杜亚松说,要解决这些家庭问题,就得像歌里唱到的“让一切归位”。

解决药方:温柔地让爷爷奶奶走开。

爷爷奶奶这代人要做回自己。尽管这很难,他们这代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普遍没有“自我”。建议不妨外出旅游,或参加老年社会组织。年轻的父母则要定期带孙辈回家看老人,让父辈有表现的机会,哪怕就是烧几个拿手菜。这样一来,父母的功能有了,承上启下、传宗接代的文化也沿袭了,家庭更和谐。

第三类家庭是单亲家庭,更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与母亲的组合。

母亲成天指责父亲的不是,其实是把孩子当成了老公。这类母亲对孩子的物质供应很充分,却在无形中压抑孩子的成长。

解决药方:要让单亲妈妈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不能在孩子身上,鼓励他们寻找新的婚姻寄托。这样一来,家庭和谐了,孩子长大了。

杜亚松形象地说,每个人的成长系统就像俄罗斯套娃,最里头一层是在母亲的子宫里;出生后,在母亲的怀抱里;等会走路了,就在母亲周围玩耍;然后,进入幼儿园、学校、社会……圈子越来越大,但当一个人出现问题,就要回到家庭这个最初的小圈子里。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孩子身上可以表现为拒绝上学、多动症、无法安睡、吸毒……要拯救“困境中的孩子”,必须“解剖”这个家庭。

当家庭出现问题,会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

比如,“拒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家庭治疗师李菲菲报告了一个案例“不愿上学的孩子与过度纠缠的母亲”。

“一个逃学孩子的家里很可能有一个喜欢纠缠的家长,这个家长多数情况下是那个无助的母亲。”李菲菲注意到,一个无助的、被“冷落”的母亲,在父亲那里得不到足够的回应,就会把过多精力投到孩子身上,而“孝顺”的孩子为了陪伴和帮助母亲,就用不上学这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向父亲申讨。

“孩子不上学,或者说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常见的情绪障碍,占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10%,也是心理专业人员在临床中遇到的较棘手的问题。”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医生孟馥认为,孩子长大其实是一个跟家庭、跟父母渐行渐远的离家过程。

离家的本质是孩子心理上根本的独立,而家庭没有解决的冲突是孩子长大过程中的挑战和难题。孩子不上学的行为与家庭、父母没有解决的问题有密切关联,帮助家庭解决这些未解决的冲突,才能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长大离家。

还有专家发现,相比门诊中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带他们来看病的家长更需要看病,这些家长本身有各种偏执、焦虑的表现。家庭治疗就推动参与父母的夫妻和亲子关系,恰能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问题。

家庭治疗师还发现,成瘾行为其实是一种对亲密关系和自我概念的寻求,成瘾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伤害的行为,包括毒品成瘾。所以,对毒品成瘾的干预重点在于和原生家庭的重要抚养人 (通常是父母) 建立亲密关系,重新建立自我概念,中止孩子们自我伤害的内在需要。

在对I型糖尿病儿童、哮喘儿童、厌食症青少年等心身疾病家庭观察后,研究人员还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有4大特征:

人际纠葛、过度保护、互动僵化、冲突无法解决。

4个特征如果同时存在,产生的一连串家庭模式会助长儿童青少年个体出现身体症状。

但通常情况下,家长没意识到是自己出了问题!

华人家庭中,夫妻对孩子的重视总是胜过对彼此关系的重视。结果造成“困境中的孩子”,要拯救他们,必须先“解剖”“治疗”这个家庭。

在家庭治疗师看来,跟问题少年走得越近,越强烈的体会是:一个家庭出问题不要紧,重要的是,让这些家庭意识到问题所在,并提供外部支持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